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6月6日中午,盡管外面下著大雨,但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頗具民族特色的寬敞農村公交候車亭里,卻是太陽曬不著,雨水淋不到,多位村民正一邊候車,一邊聊天,頗為愜意。
近年來,昌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美麗農村路建設,在省交通運輸廳支持下,昌江深入開展農村公路“路長制”,不斷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對標海南自貿港建設,緊密結合鄉村振興,不斷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傾力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成為昌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四季常綠,常年花紅
農村公路引領人居環境改善
石碌——王下鄉公路七叉路口至寶山村段,起點于昌江七叉鎮路口,終點至七叉鎮寶山村,全長8.78公里,為縣道四級公路,由昌江地方公路管理站設道班進行常年養護。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條公路路面平整干凈,標線清晰,全線種植有三角梅等花卉與喬木相互搭配,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并與沿線自然環境和村莊協調相融,形成“四季常綠,常年花紅”的公路景觀長廊,行駛在公路上更有種“人在路上,路在畫中”的美感。
“這條農村公路綠化率達到了100%,現在過了木棉花開的季節,不然景色會更美!辈煌ㄟ\輸局地方公路管理站站長陳何杰說,公路在改造時完整保護了原有自然生長的樹木和植被,同時縣政府還專項投入資金修筑公路平臺并開展公路綠化、彩化、美化,沿線木棉樹、鳳凰樹、南亞松等樹蔭成林,為沿線農村地區提供了“暢、安、舒、美”的交通條件,也充分發揮了農村公路引領人居環境改善的先頭作用。
石碌—王下鄉公路七叉路口至寶山村段還打破了以往縣道養護由交通部門單一投入的模式,按路段所在鄉鎮分段由鄉鎮開展路域環境整治,公路綠化、美化實施,采取“門前三包、地前三包”機制,減少公路日常垃圾和保證及時收運。
同時,該段農村公路路政管理還開創了“交通+執法+鄉政府+村委會”的聯合執法模式,以及時發現和有效遏止破壞公路路產路權行為,根據公路服務功能,積極探索“美麗公路+產業”“美麗公路+旅游”,打造符合當地實際的美麗公路品牌,助力沿線產業發展。
七叉鎮有著得天獨厚的木棉花旅游資源,由于之前交通落后,木棉美景無人問津,農業生產靠人背牛馱,但近年來,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疏暢了當地交通瓶頸,具有木棉特色、蘊含濃厚黎族文化的美麗鄉村路與木棉自然景觀相互襯托,完美融合,每年吸引游客量達30萬人次以上;當地農民通過開農家樂、售賣當地土特產在家門口實現致富增收,“四好農村路”引領農民脫貧致富作用凸顯,農民愛路護路意識也明顯提升。
堅持“有路必養,路路常養”
充分調動村民參與農村公路養護
6月10日一大早,昌江七叉鎮乙洞村村民洪亞令就出了家門,開著三輪車沿著家門口的村路開始養路工作,路上看到垃圾要撿起來,還要割路邊坡的雜草。
洪亞令的另一個身份是七叉鎮農村公路站的養路工,要負責家門口近10公里村路的養護工作,每天他都要花5個多小時在路上做工,忙的時候老婆甚至兄弟也會來幫忙!巴ǔN以缟铣鲩T干三個小時,回家吃口飯休息一下,下午再把剩下的活干完!
洪亞令從2018年起就從事農村公路養護工作了,作為曾經的貧困戶,他很珍惜自己這份工作,能在家門口就業,如今靠養路一年收入能達到37000元,差不多占到他家庭年收入的六成,“而且把路養護好,我們村民自己出行也方便!
七叉鎮農村公路站站長羅育壽說,目前該站管養的公路長約160公里,基本都是采取路在哪個村就由哪個村的村民承包養護,縣里統一安排財政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目前該站有18名路面養護工人,還有2名工作人員負責內務和巡路檢查。
符增華就是其中一名巡路工人,他是七叉鎮重合村村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巡查農村公路,看養護情況是否到位,“如果發現路上有垃圾,就會在工作群里通知該路段的養護工人立刻整改處理!
昌江縣交通運輸局也會堅持每月對農村公路養護質量進行督導檢查,做到“每月一查,每路必查”,并量化評分排名,將檢查結果作為對路長履職情況的考核,推動全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全面、常態、可持續發展。
陳何杰說,在縣委、縣政府重視下,昌江“四好農村路”建設始終將“養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也是全省最先探索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的地區,目前昌江縣道全部設置道班實施日常養護,而鄉村公路則由鄉鎮采取聘請沿線村民、成立養護隊伍、村委會組織養護、受益企業養護等多種模式開展公路日常養護。
截至目前,昌江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縣道常養率100%,鄉道常養率達100%,村道常養率79%,超額完成省交通運輸廳的目標任務,完成昌江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近期目標,七叉鎮更是先實現了鄉、村道常養率100%,呈現“有路必養,路路常養”的良好勢頭。
建立三級農村公路管理機制
美麗農村路建設向常態化邁進
昌江全縣農村公路里程已達1081公里,其中縣道近55公里,鄉道369公里,村道657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面公路達100%,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而早在2018年,昌江就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是我省最早獲得該稱號的兩個市縣之一。
昌江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盧維說,近年來昌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堅持把“四好農村路”發展納入鄉村振興的大局中謀劃部署,列入政府重點工作推進實施,并把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納入對鄉鎮政府年度績效考核;縣政府近年來出臺的支持當地農村公路工作發展的政策、制度文件就多達8個,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齊力共建”的“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起,昌江縣農村公路日常養護資金調整提高為縣道每年每公里16000元、鄉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加大對村道的日常養護資金投入。
盧維說,目前昌江已構建起“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管理機制,特別是發揮好鄉鎮的積極性,每個鄉鎮聘請2名專職人員,專項負責鄉村公路管理,村委會也把農村公路管理納入村規民約。
為加快美麗農村路建設,昌江還專門出臺了相關實施方案,明確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每年評選出5條縣級美麗農村路示范路,每條給予20萬元一次性資金補助,并獲得參評省級美麗農村路資格。
更重要的是,昌江美麗農村路建設始終以農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為依托,引導和激勵農民群眾參與“四好農村路”建設,近年來已開發設立農村公路養護、垃圾收運保潔公益崗位790個,吸收安置農民群眾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38人,讓農民在“四好農村路”建設中直接受益,切實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